《李光耀观天下》与实用主义「信仰」的思考

image_1caib372j1rq11p481qlfdjvp929.png-154.8kB

还记得看《李光耀观天下》这本书是在一个工作日的午后。我本来只是打算看一会书就去午休,结果没想到一直看了很久,进而下午都没怎么干活。。(当然,负责任的我最后加班了 😉)。

看完这本书,震撼极大:

  1. 政治原来也可以如此有趣。一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历史,地缘关系可以对国家的演变,国际形势的演变起到如此深刻的影响。
  2. 对我过去二十几年形成的很多认知有了一次歇斯底里的冲击,近乎「洗脑」。
  3. 对「实用主义」哲学有了重新认知。
  4. 更加理解了矛盾论的精髓:没有所谓的绝对。
  5. 非常想看邓小平的书籍。

后来,我辞职gap去桂林玩,在从桂林到阳朔的船上,遇到一位美国女孩子,我就和她一路英文交流(看到老外就搭聊练习口语)。不知道怎么的,她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有信仰嘛?』。她是一个基督徒,而我呢,土生土长的made in china,确实没啥信仰。我就告诉她:『我没有什么信仰,中国人其实大多数也都没有信仰。』不过,转念我就又回了他一句:

But I think that, honestly, chinese people do have faith. That is called pragmatism.

然后我就biubiu的和她说了很多关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理念,东西方人的文化理念,和一堆我估计她不能理解的内容。想来,这点认知上的变化(得瑟的资本)还真源于李光耀先生的启发。所以,想来写一篇文章记录一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中国人的实用主义

中国人的实用主义真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政策的制定(不管黑猫白猫),中到我们做事的方式(不讲规矩,喜欢通融变通),小到中国独有的「给零找整」的交易方式都体现该思想。现在回想来还真是中国的实用主义哲学让中国在这短短的30多年里面腾飞。如果我们没有进行改革开放(经济变革先于政治变革),而是先行政治改革,那么我们国家现在的样子真无法想象。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们绝对赶不上这一波互联网革命浪潮,这一历史绝佳机遇。

关于中国式实用主义,我想起来马云演讲 当东方遇见西方中提到非常有趣的故事:

聪明是看见别人没看见的东西,智慧是看见当没看见。 如果地上一堆洞,西方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将洞一个个堵上,而中国人的处理方式是看见当不看见,在洞中间找一条路穿过去,这就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但这并不是说实用主义就一定好,我们的实用主义也有很多的问题,世界上也没有任何的想法是绝对正确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代年轻人都应该多学学国学,多学学我们老祖宗的思想。这些思想可以流传几千年,一定有其深刻的道义,这些道义才是构成我们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西方的思想当然也要学习,关键的是我们可以辩证地融合,再加以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

专制 VS 民主

做为一个祖上挂有「地主阶级」成分后代的我,小时候听爷爷讲了很多有关「阶级斗争」的故事,所以一直对共产党有所成见。加之,我又是一个从小喜欢学数学的工科男,在我想法中,「科学」和「民主」,德先生和赛先生,才是解决世界的普世之道。我们太专制了。

但在我去了台湾旅游之后,第一次对民主有了不一样的看法。2016年,我请了一个月的假,带着快90的爷爷和快80的奶奶一起去台湾旅行。因为我爷爷一直喜欢胡适先生,所以我特意带着他去玩了一圈。想来那会也不容易,因为一来很多旅行社看我带这么高龄的老人家,还是两个人老人家,都不太敢接受,怕出问题。二来是那会蔡英文政府刚上台,关系有些紧张,发放通行证也变得麻烦一些。

说回来,到台湾转了一圈后才发现台湾经济其实并不好,经济活力亦是如此。一来体现在年轻人上。我接触了几位年轻人,感觉到他们的想法都比较保守,或者说是奋斗动力不足。我觉这和经济周期有关,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域的经济发展都有周期性。上一代因为太穷,所以逼迫老一代台湾人艰苦奋斗,而新一代出生就是富二代,自然容易温水煮青蛙。二来可能就体现在经济发展效率问题上。导游告诉我说,台北的很多旧楼政府无法拆除,因为台湾一切都依靠民主,你若要拆除,必须一半以上住户同意,少一个都拆不了。三来就是经济总量的问题了。这点没有办法,本来地位上就应该是「台湾省」(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统一)。

所以民主还是独裁,效率还是公平,看来确实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就如同李光耀先生治理新加坡的理念其实就近乎于专制(反对别人批评领袖),而且他反对西方的普世民主,也反对西方的媒体监管机制。就这在西方看来近乎等价于恶魔一样的人物,却创造了新加坡的经济奇迹。我想做为剑桥毕业的高材生,他一定是非常了解西方的民主制度的,也一定对该制度有自己更加深刻的认识。

社会主义

做为一个从小就被认定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我而言,一直接受到的教育就是社会主义是人类发展的最后体制制度。大了后才发现这明明不可能:人性的贪婪,欲望怎么可能让大家完全的「平等」呢?这无异于传销洗脑,进而更加讨厌我们的政治制度,讨厌一党专政的共产党,向往西方的民主和自由。不过再慢慢大了后,我又发现原来之前的这个推理本身就是错的:社会主义和共产党其实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和概念。

为什么这么说呢?可以试着问一下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东西是按着社会主义最开始的理论来指导前行?我想应该很少了,我们更多的还是「实用主义」和「曲径通幽」的中国式思维在国家逻辑层面运作。如果将共产党比喻成公司,社会主义就是公司创建之初提出的「价值观」或者叫vision(做什么事情总要有个高大上的理由来背书),然后才会将人聚集起来。但在创业成功之后呢?可能就并不会那么多考虑vision而是考虑如何产生更大效益这一更实际的问题。(也许到了更高的阶段,vision还是会回来的,这就叫做「有始有终」不是嘛 😃)我党也是这样,执政之后,更多的就不是考虑vision,或者意识形态这种虚头巴脑的东西了,而是处理一个朴素的问题:『如何治理好国家?如何让国家富强?』

我想我们的邓爷爷一定是深谙此道的:党的意识形态没有那种重要,可以放一放。重要的是解决国家富强的问题。经济问题解决了,主要矛盾解决了,别的问题自然就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但是有一个基础,就是党的统治地位绝对不能动摇,党的领导人权威地位绝对不能动摇。否则所有人都可以造反的话,还怎么统治,还怎么搞建设。而邓公伟大的地方不仅在于格局之大,更在于执行之巧妙。

摘抄于文章冯克利:伟大的人和伟大的制度——傅高义《邓小平时代》译后感言

邓小平知道维护中共这种组织体系的重要性,而这个体制能够有效运行,关键又在于它的领导人是否有权威。有这样一种考虑,使他的领导风格中有了另外一个鲜明特点,即他几乎从来不在基本政策上主动率先搞改革。有朋友曾对我说,邓小平并不像官方宣传的那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不过是改革的“总批准师”,我觉得这个话是很有道理的。确实,我们回顾改革开放前十年一些重大事件,例如,始于1978年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后来的农村包产到户政策,乡镇企业,再后来的价格双轨制的实行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重大政策的转向,这些事情在中国摆脱意识形态和计划经济的束缚,向市场经济转型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几乎全都不是邓小平本人提出和发动的。甚至建立经济特区这一突破计划经济最重要的创举,按傅高义先生的分析,也是最先由华国锋和谷牧等人提出,邓小平的功劳只是给它起了一个“特区”的名字,因为他记得过去自己领导过晋冀鲁豫就叫“特区”。邓小平不但不是所有这些事情的首倡者,有些事情他最初甚至没有注意到它们的发生(如有关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和乡镇企业);在有些情况下,如果成效尚不明朗(如包产到户和个体经济),或是政策的落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经济特区早期出现的严重腐败和走私问题),邓小平也迟迟不愿公开表态给予支持。

你们不要以为我这是在贬低邓小平。恰恰相反,我觉得这反映着邓小平最高明的一面。有不少自由派人士说,从包产到户和个体户,再到乡镇企业和城市市场化改革的逐渐铺开,这些在改革开放早期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变化,都不是邓小平的功劳,他不过是个被动的接受者而已。这样说是不客观的。傅高义先生在书中一再强调,在邓小平搞改革之前,世界上所有的共产党国家在经济改革上都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因此邓小平缺少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他在改革的政策上不亲自出击,这非但不能证明他的无能,反而证明了他的智慧。如果说“无为而治”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不过于积极主动地去设计社会,只以顺势而为的方式进行治理,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可以算作一个“无为而治”的典范。

这种眼界和手腕确实堪称伟人,如果再联想到苏联的解体,更是对邓公心生敬意。

其实这样子想下来,我党的政治体制和李光耀先生治理新加坡的方式不谋而合。虽然一个是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其实底层核心是差不多的,所以主义并没有那么重要。不过也或许我们很多理念参考了新加坡,毕竟李光耀先生访华33次,与中国五代领导人都有过交往。

诚然,这样子的制度发挥效果的好坏比较依赖于领导者的才能和格局。不过说回来,既然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政治制度,与其期许一个完美的制度,不如有一个实际可执行的制度,然后不断的与时俱进加以迭代。或者再说回来,主义和制度也都没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可以解决问题,并且可以不断迭代完善的内核。这或许才是最根本制度层面上的「实用主义」吧。

敏捷开发

最后,做为一个IT从业者,谈一谈由上面讲到的政治制度联想到敏捷开发的模式。

换个抽象层面的考虑,我党的政治模式和敏捷开发模式的思想很像。敏捷开发的决策模式就是:

  1. 小团体,但是个个都是精品强将(政治局常委制度)。
  2. 实行有限度的民主(人民代表大会)。
  3. 权威的手术刀团队操刀者最后拍板。(国家领导者)

这样子看来我党的制度还挺先进。当然如果还能实现「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就更敏捷了。不过,这当然不可能那。😃

wrap up

如果说看了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想法就是:「世界如此美妙,请保持好奇,但更重要的是保持独立之思考」。这才是最实用的「实用主义」信仰。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