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ry-2017-12-12-TUE

今天是爷爷生病住院的第28天。

今天三婶早上去医院看护爷爷,我就早上多休息了一会。三婶过了会,打电话过来说:爷爷昨天还是睡得很不好,夜里比较焦躁,现在早上非常困,导致不能喂饭,基本喂了一点就没有办法喂了,只能让他睡觉。所以我不放心还是很早就去了医院。

医生一直说老爷子吃的太少太少,营养,热量,能量更不上的话,就没有力气,更没有办法好好的康复治疗,所以这件事情一直是我近段时间的心病。今天也是一样状况,白天我早上过去,爷爷就是睡觉,雷打不动的睡觉,想要叫醒他,确是于心不忍。还好现在康复项目调整到下午巨多,所以早上真要是叫不醒就让老爷子多睡会。

中午终于醒了会,但也喂食的不多:一来到了中午老爷子又进入到新的困意阶段,二来到了中午别人床休息我们也不好发出太多声响。加之老爷子要是心情不好,急躁了,也没有办法吃饭,着实是个问题。

下午要给爷爷去拍个彩超,吸取之前拍摄CT的经验,我先去排队,然后算好时间过去,不然和上次CT拍摄似的,按照时间过去,结果到了后还是排了很久才排到,老爷子焦躁坐不住也没法听懂言语,闹起来非常棘手。与其说是算好时间过去,更不如说是协调好时间过去,在医院用绝对理性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往往是行不通的。

我认为医院组织秩序的逻辑是「半规矩半抢」。我这么理解该逻辑:医疗资源是有限的,大家都希望最快的时间得到最好的资源,也许在普通情境下较好解决——大家预约,按照时间有序进行。但在医院,绝对有序状态不易存在——在疾病、难受、痛苦面前,所有人都希望「立刻」解决问题,即使有规则制约,也会本能性的焦躁于是否可以打破规则,变成「特例」,后者变成「优待」。因此,在医院生存,你需要在理解游戏规则的基础下,活学活用些「旁门左道」来提高自己获取医疗资源的效率。

在拍完彩超推爷爷回去的路上,我说给老爷子拍个照片,结果不知道为什么爷爷突然情绪激动的哭了起来。之前爷爷不太会哭,这几天哭了好几次,看到他哭其实我内心很难受,但是转过来想,这也说明爷爷的意识状态更好了,有情绪的表达才更像一个健康的人,这样子想来觉得是好事情。

image_1c1dghu1e6mr18v81p8i1ja0dni9.png-873.3kB

晚上,姑姑喂了爷爷吃了约半碗晚饭后,老爷子就不吃了,要睡觉。我让姑姑回去, 我来值守,趁他睡觉这会,我就开始琢磨「如何让爷爷更快更有效地吃更多的饭?」。做为一个工程师,理工男,最喜欢的就是逐一列出,综合考虑,权衡利弊后制定解决方案。那么,先分析问题:

  • 吃饭吃吃就会犯困,困了没有办法喂饭。
  • 情绪激动的时候没法喂饭。
  • 坐的时间久了,爷爷需要翻身调整体位,一旦侧身躺着就没有办法喂饭。
  • 吃饭需要喂流食,准备工作较长,而喂食时间越久,就需要不停的热饭,延长了喂食时间。
  • 吃饭要一勺一勺小计量的喂,因为爷爷现在吞咽功能存在障碍,要非常小心误吸,喂水也需要加顺咽剂。
  • 由于心脏存在房颤,所以他吃一会就会喘,需要定期休息。

鉴于上面的情况,我想了一个具体执行方案:

  • 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准备三个碗,一个装水,一个装营养液,一个装饭菜;用饭盒装热水,用来加热喂食过程中冷掉的饭菜;脸盆中装满热水和毛巾;饭菜打成糊状。
  • 先喂水顺胃,然后主喂饭,吃的累了用营养液当水调调口,实在吃不下再喂点水,切换上下文让他觉得不是只在吃单一的食物,进而没有那么焦躁。
  • 将换下来不喂的碗放在饭盒的热水中保温。
  • 如果吃的有些烦躁了,或者困了,就用热毛巾给他擦脸,擦脖子,这样子既可以安抚他的情绪,也可以去掉困意,是个好办法。
  • 如果要侧身,就哄他说没问题,就剩一点点饭菜了,吃完就翻身,往往他也能知道有条件交换,所以也能起到安抚作用。
  • 能吃就尽量让他吃,不停歇。
  • 吃累的时候让他休息,然后我去做相关准备工作:比如调整水温,加水,加饭菜,洗毛巾等。
  • 各种磨。

按照这个方针,晚上我从7点开始喂,直到10点,创纪录的喂了他650ml,这对于正常人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爷爷现在的身体状况而言,这着实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成就。但反过来看,这基本算是一个人看护情况下的极限操作了,但这只是让他这顿饭次的任务达标,看来这件事情终究还是任重而道远的。

又及,晚上喂爷爷创造纪录的记录表:

image_1c1dgj0e3r0n308u9dol418hrm.png-1362.3kB